當喂料器將毛管送進一個喂入量m時,即毛管從A點被送到了A?點,軋輥在A點對毛管開始進行軋制。隨著軋輥的旋轉(旋轉方向如圖5-10中箭頭所示),軋輥孔型尺寸逐漸變小,毛管首先產生壓扁變形,隨之發生減徑減壁變形。軋管過程中,因毛管緊緊包住芯棒,在軋輥和毛管以及毛管和芯棒之間摩擦力的作用下,芯棒與毛管一道隨同軋輥朝著與喂料相反的方向后退(圖5-10所示箭頭方向)。假設軋輥和變形金屬以及變形金屬和芯棒之間沒有滑移,則毛管和芯棒后退的距離為孔型工作段的長度。即從A點到K點的一段弧長((A點為開軋點,K點為終軋點)。但實際上,在孔型工作段長度范圍內,由于毛管的外徑和壁厚要大于荒管的外徑和壁厚,根據體積不變定律可知,軋制過程中被壓下的金屬,從理論上講,會產生與軋輥旋轉方向一致的軸向延伸,即軋制后的荒管會向軋管機的人口方向伸長,其伸長的長度會遠遠大于軋前毛管的長度(二者相差延伸系數的倍數)。
但是,當在毛管帶著芯棒同步后退時,如果荒管的伸長是自由的話,那么荒管就會超出孔型工作段的長度范圍,也就是說它的速度會大于芯棒的速度。但是套在芯棒上的荒管,其伸長受到擋環(脫管環)的阻擋,這樣一來,荒管的伸長就只能和芯棒后退的距離一樣長。因芯棒是一個不會發生伸長變形的剛體,即從擋環到毛管開軋點A之間的芯棒長度是不會變化的。當一個軋制周期完成之后,被壓下的金屬(體積為由截面A A?B所組成的環體,圖5-10所示)不可能沿著軋輥的旋轉方向超出L的長度,而只能在L區間內擠壓還沒有軋制的毛管并使其發生嫩粗變形或較小的彎曲變形(彎曲變形的大小與毛管內孔和芯棒之間的間隙大小有關),其結果是一部分金屬轉移到毛管的管壁,使毛管增壁(徽粗變形的效果),或轉移到毛管的長度上(彎曲變形的結果),使毛管伸長;而絕大部分的變形金屬隨芯棒的回退,流向了與軋粗旋轉方向相反的出口,使BE截面的金屬向前移動了一段距離而到達CD截面,即反向延伸(圖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