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蒸汽量調節法
加熱蒸汽量調節法是以蒸發器冷媒水出口處的溫度為信號,通過調節加熱蒸汽量來改變制冷量的,如圖5-18所示。
當外界負荷減小時,由于蒸發器冷媒水出口處溫度降低。安裝在冷媒水管道上的感溫元器件(也稱溫度信號發送器)會發出信號,經調節器和執行機構,使調節閥動作。發生器的加熱蒸汽量減小,且熱負荷降低,從而降低機組的制冷量,使蒸發器冷媒水出口溫度回升至給定值。
該調節方法的優點:調節元器件安裝在蒸汽管道上,不涉及機組的真空系統,而且不和溴化鋰溶液接觸,因此元器件不受溶液的腐蝕,完全可靠。此外,當外界負荷降低時,由于進人發生器的蒸汽量減小,發生器出口處濃溶液的濃度隨之降低。這對于制冷機組運行過程中防止溴化鋰溶液的結晶也是有利的。此方法的缺點是當制冷機在低負荷(如50%以下)運行時,單位制冷量的蒸汽消耗量增大,即熱力系數降低。這是不經濟的(其原因是進入發生器的稀溶液量不變化)。因此,采用這種調節方法時,制冷量不宜低于50%。
值得指出的是,在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組中,通過改變加熱蒸汽量來改變制冷量,中間必須經過發生器、冷凝器及蒸發器等換熱設備的作用,因此,由某一工況變化到另一工況的時間較長。根據試驗可知,通過調節加熱蒸汽量來改變制冷量時,制冷量由88%降低至63%時,約需20min;制冷量由70%升高至100%時,約25 min。這說明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的慣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