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區和周邊區的劃分 在空間進深比較大的情況下,宜按照與外圍護結構的關系,分成內區和周邊區。內區是指進深大于5m,無外圍護結構的區域。當然,內區因無與室外空氣相接觸的外墻、外窗,冬季沒有圍護結構的傳熱損失,因而其冬季與夏季的負荷特性近于相同,不受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比較穩定,只有內部設備、照明和人體的散熱量,沒有采暖負荷。周邊區則是指離外墻5m范圍內,或頂層、底層部分的空間。周邊區由于緊鄰室外空氣,負荷受全年室外氣象條件變化的影響,波動大、波動快,冬季需供暖。
(2)按朝向不同分區 作為周邊區,各部分的朝向可能不同。有的是鄰東墻、東窗,朝東方向;有的則是鄰西墻、西窗,朝西方向。夏季朝東的周邊區在早晨7~8時,便會出現強烈的日照負荷;朝西的周邊區出現最大日照負荷的時間,卻可能是15~17時。這種最大負荷出現時間的差異,也是空調分區的合理根據。
(3)按一定的面積分區 即使是同屬一個內區或周邊區,但如果一個分區面積很大,由于各局部地段設備散熱強度不等,人員密度大小不同,若送風參數等同,則其區域溫差會加大,局部地段過熱、過冷的現象會增多。適當控制各分區空間的面積是避免這一現象的有效措施。比如,規定周邊區分區面積以180m,為度,內區面積不宜超過250m2,其道理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