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冷藏鏈技術和裝備發展狀況
我國的冷藏鏈建設最早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肉食品外貿出口,并改裝了一部分保溫車輛。192年,我國頒布了《食品衛生法》,從而推動了食品冷藏鏈的發展,但真正起步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即使在上海這種現代化大都市也只是在近十幾年才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隨者我國國民經濟穩定持續增長,食品工業的迅猛發展,食品冷凍、冷藏行業得到新的增長。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年營業額在500萬元(含500萬元)以上的食品冷凍、冷藏企業約2萬余家(包括是加工企業內的冷庫車間及冷藏庫),就業人員250萬人。至2007年底,全國冷庫容量約為1000萬/次(包括高溫冷藏及低溫冷藏),其中凍結物冷藏庫約占70%左右、冷卻物憐藏庫約占30%左右;冷庫的庫4結構形式分為土建冷庫與裝配式冷庫,全國冷庫絕大多數是土建冷庫,約占70%
以上.,裝配式冷庫約為200萬t以上;凍結食品能力約為20萬t/日,凍結食品年產量約為600萬t(包括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制冰能力約為12萬/日,產冰700萬t,貯冰能力約為90萬/次;現有各類冷藏汽車3.1萬輛,公路冷藏運輸的年運量從1258萬t(2001年)增至1767萬t(2005年),各類冷藏船總噸位10萬
食品冷截鏈技術與裝置
各類鐵路冷藏列車8000輛,遠洋使用的冷藏集裝箱1萬多個;我國冷藏集裝箱建造業發展迅速,正逐步成為世界冷藏集裝箱生產的大國,每年生產國際標準冷藏集裝箱約4000只。食品冷凍、冷藏業為滿足食品工業冷凍、冷藏、保鮮、保溫需求,為食品種類的不斷豐富、品質的提高、結構的優化,充分利用我國食物資源,減少腐敗變質損失,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我國在國際食品市場的競爭力,為食品工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就我國當前情況而言,原有冷藏鏈設施一般自成系統,時有斷裂,不能聯網,效率低下,距離構建現代化低溫物流體系差距還很大。
以蔬菜為例,在我國90%以上的蔬菜都不經過任何低溫處理就直接進入流通領域。這造成我國每年有30%的蔬菜在中轉運輸、存放中損耗,蔬菜損耗量高達上億噸,而發達的美、英、日等國家,為了保證質量和降低損耗,蔬菜采摘后要經過一整套保鮮處理。采收和田間包裝→預冷(冰冷、水冷、氣冷)→清選與殺菌+打蠟或薄膜包裝→分級包裝。蔬菜物流始終處于采后需要的低溫條件,形成一條“冷藏鏈”,即田間采后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自選商場冷柜+消費者冰箱。由于處理及時得當,美國蔬菜在加工運輸環節中的損耗率僅為1%-2%。
2006年我國蔬菜種植面積1818萬公頃(1公頃=10°m2),總產量58233萬t,占全球總產量的60%,無論是在品種上還是產量上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已成為蔬菜生產和貿易的第一大國,水果總產量(含瓜果)達到17050萬t;全國肉類總產量達到8051萬t,占全世界肉類總產量的近30%,我國豬肉,禽類產量達到世界第一位:我國水產養殖產量連續17年居世界首位。目前已占全球總產量的70%左右。2006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290萬t:奶類總產量3290萬t。上述農產品中近半數為易腐產品。
然而,我國由于冷藏鏈物流及設施設備建設落后且嚴重不足,食品物流中低溫物流的比例一直很低。以公路運輸為例,我國易腐食品的冷藏運輸只占運輸總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蔬菜、禽肉、水產品大多是用普通貨車運輸,而且易腐食品的裝運等大多在露天進行,而不是按照食品保藏和安全的要求在冷庫和控溫場所操作,而英美等發達國家易腐食品供應鏈中的冷藏率已達80%~90%。據統計,常溫流通中,果蔬損失約20%~30%,糧食損失12%~15%,肉干耗3%,大量食品在運送過程中腐壞,造成極大的浪費,提高了物流成本,而且破壞了環境。我國食品行業的物流費用占到產品銷售額的30%~60%,生鮮產品的物流成本更是占到了產品銷售額的70%,按照國際標準,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過50%。
因此,建立農產品冷藏鏈任重道遠,要建立完整的冷藏鏈這一系統工程的任務還相當艱巨,今后應重點加強水果、蔬菜冷藏鏈的建設。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工業迅速發展,產品種類不斷豐富,質量不斷提高,對食品冷凍、冷藏、保溫、保鮮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